欢迎访问湖北省四川商会官方网站
湖北省四川商会
川蜀文化
重要活动
湖北省四川商会九月会员生日会:国庆欢歌,..
安徽商会、宁夏商会、国际合作协会一行来访..
湖北省四川商会新会员见面会圆满举行
川蜀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川蜀文化 > 川蜀历史


 四川历史文化出现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资阳人,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成为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史

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

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最早的证据。

大约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遗骸等,在东起长江三峡,西至甘孜、阿坝的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种子已经撒遍了四川大地,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有巫山大溪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 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金沙遗址达州罗家坝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这里发现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质生产工具、陶器、动物遗骸,以及工艺品,表明已经达到新石器的全盛时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渐产生。大约4000年前,在广汉三星故地出现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态的刻划文字和青铜器,一个古文明中心于那时在四川诞生。而这一时期,正与史籍所载“三代蜀王”角逐争雄局面的结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体化相一致,表明一个植根于社会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产生出来。这个政权,便是早期的蜀王国。 

四川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

古文献还记载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区和川东重庆治水。也有文献说大禹生于西川石纽,地在今北川县。这些都是远古四川与中国各地存在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的证据。

古蜀先民的故事一直在四川流传,古蜀王鱼凫柏灌和开明王等在西蜀大地上从事农耕文明的传播,并创立了蜀地最早的国家。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明王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至成都主城,并在此地建筑了城池,命名是取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那便是最早的成都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是历史上所称的蜀,而在四川东部还有巴,虎种巴人源于荆楚之地,逆流而上,在今大巴山一带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巴国,后也被秦惠文王所灭。这也是为什么四川又有巴蜀之称的原因,另外四川还有一个别称就是蜀,四川也简称川。

四川在古时属梁州,秦朝统一中国后设置蜀郡,西汉时司益州郡,魏晋时期分为梁益二州,宋朝时设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称为“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便是四川一名的来历。

在今天,四川人在横断山脉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原始部族社会残留的一些习俗,如白玉县父系氏族社会,如道孚县扎坝和绒须卡的走婚,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俗。四川人以更为关注的目光来关注横断山脉,关注四川的西部群山,关注它们的过去,关注它们的将来,关注一直在群山中繁衍生息的它的子民。

古蜀文明

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至今为止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 

4~5千年前,四川地区进入上古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同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相当。此时的古史传说内容主要关于,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动,较著名的有大禹导江、杜宇化鹃、长苰化碧等。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证明,最迟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四川中部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此时的巴蜀地区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时期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战国至三国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也就有了苌弘化碧的传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巴国和蜀国。

因巴、蜀发生战争,秦国趁虚而入攻占巴国和蜀国。后,设巴、蜀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和甘肃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3] 

两晋至隋唐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灭,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 

五代十国前蜀后蜀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产物。前蜀是唐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温建梁后,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长年没有战争,因此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强国。但918年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五代十国917年)之前蜀版图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节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宋元明清

宋王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县减并至180个左右。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年),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真宗咸平4年(1001),又分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称之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23年(1286)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今各区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行中书省"。元末红巾军起义后,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1372年为明朝所灭。 

宋、元时期在四川地区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尽管如此,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仍较安定,使得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成为两宋抵抗金、蒙的大后方。元初四川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如今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随后清军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广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爆发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清廷才将起义镇压下来。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区在空前的战乱下,人口锐减,经济调敝。于是,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称“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使人口缺乏的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近代

19世纪60年代,石达开入川,之后又爆发成都教案,以及义和团起义。在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成都独立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实行“军民分治”,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时期,川内军阀混战,从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战争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川,为了“剿共”及严密监视地方的革命活动,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缩小政区的办法,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另设成都市(1928)和重庆市(1929)。

1935年,随着四川和西南各省的统一问题渐趋解决,国民政府逐渐将国防中心转向西南,转向四川。其时四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能长期支撑。

1935年3月2日,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4日,他在讲演时称:“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的一次讲演中又指出:“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而在四川,当时最重要的城市首选重庆。因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且有四川天险为屏障,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为依托。  

1939年实行新县制,编组保甲,划分乡镇。同年,又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设自贡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东北及与陕西接壤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约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也纷纷内迁至四川,四川再次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同时30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9年5月,原四川省重庆市脱离四川省管辖,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携其子蒋经国,从成都飞往台湾,随后四川和西康相继更换政权。 

现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区解放。同时,将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和重庆市及西康省4个行署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

1952年9月1日,中央决定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4个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的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同年10月,将“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区专员公署”。

1954年7月,重庆直辖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划归四川省。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为“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同年5月,将各“区专员公署”更名为“专员公署”。10月,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各县并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

为了加强四川西部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建设,按照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精神,先后设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彝族自治县、茂汶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一批自治州、县。

1960年,中国实施的三线建设战略,四川省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许多大型企业从东北与沿海向四川迁移,这些企业对四川当地经济贡献颇大。为了加强三线建设,于1965年以攀枝花矿区为中心,设立了渡口市(今攀枝花市)。

1989年,省会成都市成为次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3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成都由计划单列市改为副省级市。

1959年,四川省的巴县、綦江县、长寿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1977年,四川省江北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 

1983年,撤销四川省永川地区。所属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管辖。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重庆市(川B)、四川省万县市(川M)、四川省涪陵市(川N)和四川省黔江地区(川P)所辖行政区域,共计43个区县(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重庆直辖市简称"渝"(国务院1997年4月18日批准)。 

川渝分治后,四川省的地级行政区降为19个,县及县级市、区179个,数量仍为全国第一。所幅员面积为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万人,占全国的6.8%,居河南、山东、广东之后,列第四位。

当代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中国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文化

四川文化的主体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

巴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早在人类起源时代,就有巫山人和资阳人的先后出现,这是传说的“巴蜀同囿,肇于人皇”的时代;随着华夏文明发展与进步,巴蜀文化在历史各个时期都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直至今日,川文化仍是中华文化中一支厚重而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

文明起源

新石器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明时代。距今4500年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部落的集聚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衍变起来的以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明的不同凡响。成都商业街战国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马家大墓的发现,证实了古蜀开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虚乌有。古蜀国传说五祖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这些不同时代的蜀族的生息和发展,就植根在考古发现的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当时长江上游古文明发展的中心,是长江文明的结穴处和生长点,这就是整个先秦时期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

鼎盛蓬勃

秦汉时期,巴蜀以“水利殖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到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记录。直到宋代,天府农业文明尚达于鼎盛。两汉和唐宋时期,是巴蜀生态和文化发展 均居于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时期,出现了巴蜀文化的两次鼎盛。当时的巴蜀人创造了世界漆器制造中心、世界天然气发现始源地、雕版印刷术、世界纸币交子”等几十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对大一统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值得骄傲的奉献。

群星璀璨

巴蜀文化创造者向以善于体认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英曜炳灵”的文化巨人秀冠全国。从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到苏轼、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在他们身上,渊源于三星堆青铜文明奇诡浪漫思维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直到“五四”时期,第一个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吴虞,体现了蜀人勇于开拓、不畏权势和习惯势力的精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泛海国际SOHO城7栋1604室
电话:027-83955303
邮箱:hbscsh027@163.com
邮编:430021
Copyright@2020-2022   湖北省四川商会(www.hbscsh.cn)
鄂ICP备202101960号-1    技术支持:索象云
留言反馈
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看到后会在第一时间对您的留言进行处理,请保持电话畅通。

关注湖北省四川商会

湖北省四川商会